我們大家都知道,交響樂團或歌劇指揮手中那根小棍子叫指揮棒,是用來打拍子、處理樂句、提醒不同的樂器吹奏的時間和表情的,幾十人到一百多人的樂團因為有人領導而能順利演出。我們注意的是那位指揮,很少有人去研究他手中那根棍子,我甚至還認為那是用一支鉛筆也可以代替的東西。
    最近看了一篇《紐約時報》上的報道才知道,很多國際知名的指揮家對他們所用的指揮棒是非常講究、挑剔的。長度、強度、顏色、彈性、均衡度、重心等等,都必須符合他們的需要。對他們來講,指揮棒就是他們的樂器,好的指揮棒讓他們得心應手,壞的卻讓他們覺得吃力,有時甚至傷害到他們的手腕和臂膀。因此這些指揮家絕不用一般市面上出售的指揮棒,而是請專人定做。在這一行裡最有名的是一位叫理查德·賀若維治的先生。他在製作指揮棒這方面的聲望相當於小提琴中的斯特拉底瓦利,鋼琴中的斯坦維。
    賀若維治先生的專業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樂團的打擊樂手,製造指揮棒只是他的副業。自從1964年以來,他每季大約製造30根指揮棒,用的是很簡單的工具,工作室就在他家的地下室。他的顧客包括今日樂壇上所有知名的指揮家。  
    在製造一根指揮棒前,賀若維治首先和他的顧客討論現有指揮棒的缺失(一般的通病是使用時手會疲乏或發生痙攣),以及顧客理想中的指揮棒的樣式和感覺。然後,他就量度顧客肘部到中指指尖的長度,以決定棒桿的長度。這將因人而異:朱利斯·魯德的指揮棒只有29厘 米長,非常輕巧;而多明哥的卻是43厘米長,半盎司重。賀若維治說:市面上的一盎司重的指揮棒彈性不夠,但是他同時也認為,太尖細的指揮棒又會使動作含糊,並且容易傷到左手。
    萊文用的指揮棒是白色的,主要是為了讓在舞台上的歌者易於看見在暗中的他。他認為指揮棒是指揮家的樂器,其重要性猶如簧片之於木管吹奏者、弦和弓之於小提琴家,太重、太長或是太短都會令他分神並且不能自如地運用肢體語言,進而影響到他的演出。
    指揮棒的手柄也是重要的一環,這裡面的學問就更大了。賀若維治會考慮到演出的作品:是冗長的歌劇還是精短的室內樂,是瓦格納還是莫扎特;指揮家的指揮技巧和特色,他手掌的大小、厚度,甚至他是否容易流汗等等,都和手柄的大小、形狀有關。
    一般來講,一根指揮棒的重心是在手柄與主桿的連接處,但是名指揮家伯恩斯坦卻要求他用的那根的重心必須要在離手柄10厘米的地方。由於每位指揮家都有他們特殊的要求和習慣,他們大都不願用市面上一般的指揮棒,也不輕易換指揮棒或將自己的指揮棒借給他人。因此一旦他們用習慣的指揮棒斷了或是彎曲了,問題就大了。賀若維治常收到來自斯卡拉歌劇院或是柏林愛樂的求救電報,此時他便必須立即寄上新的指揮棒或是親自出馬去修理。這真是他多年前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緣下第一次為德國名指揮家伯姆做指揮棒時未曾料到的。
    多年來,不知聽過多少次交響音樂會,朋友中也有好幾位是樂團指揮,但我對他們手上那根小棍子卻是視而不見,更沒有想到去研究一下它的重量和長度,今天才知道指揮棒和指揮家之間有著這麼親密的關係。

Author :席慕德   Provenance :文匯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918po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