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內,有許多有特色的古建築,但同時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僅有一處,這就是雍和宮。

雍和宮是中外聞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它占地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雍和宮本來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于1694年為他的四子胤禎貝勒修建的府第,1723年,這位王子當上了皇帝,他的家照例搬進皇宮。於是他就把雍和宮的一半改為行宮,另一半賜給喇嘛章嘉呼圖克圖,作為黃教寺院。

黃教是喇嘛教的一派,它的創始人羅卜藏·紮克巴(也叫羅桑紮巴,西元1357~1419年)8歲出家,17歲時到西藏研究喇嘛學說,後來成為西藏執政教派,因為該教派成員一律穿黃衣,所以稱“黃教”。他對喇嘛教義的改革有重大貢獻。達賴和班禪都是他的得意弟子。 1a

雍和宮文物、古建築眾多,其中久負盛名的是被稱為“三絕”的三件文物。

三絕之一是法輪殿后殿的五百羅漢山。山高近4米、長3米多,由紫檀香木細雕精鏤而成。遠看這一木雕,有幽靜的林穀,蒼翠的松柏,玲瓏的寶塔,古樸的亭閣,深邃的洞穴,條條曲徑通幽,石階、小橋流水相連。從近處看,雕刻的刀法圓厚,丘壑虛實相間,起伏得體。隨著山勢的走向,五百羅漢置於其間,雖造像較小,卻個個精巧別致,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造型、雕藝相結合的藝術珍品。可惜歷經戰亂,山上羅漢僅存449尊了。

三絕之二是位於萬福閣內的彌勒佛像。萬福閣又名大佛樓,是雍和宮內最高大的殿閣。它高30余米,飛簷三重,全部為木結構。從閣外表看,是一座三層高樓,但從閣樓裏面看,則是一座沒有樓板相隔的通體高閣,正中供奉的是舉世聞名的白檀香木雕彌勒佛像。這尊彌勒佛像高達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

18米露出地面,直徑8米,全身重量約10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獨木雕像。1979年維修時,人們發現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雖經200年歷史滄桑,至今木質堅硬,完好無損,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家在木雕工藝和文物保護上的高超水平。

雍和宮的三絕之三是照佛樓內的旃檀佛。這是一尊銅胎釋迦牟尼佛像。佛背後有一座圍屏式的背光,這背光與佛龕都是由名貴金絲楠木精心雕刻而成的,技藝精湛,精巧絕倫。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踞上下兩屋空間,分內外三層。夕照時,佛像肅然而立,腦後的黃銅鏡鑲嵌在圍屏式的背光之中。這背光以黃銅鏡

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著圍屏繞成一圈,與長明燈相輝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佛龕由兩根金色蟠龍柱支撐,橫樑金皮貼木,上面雕有99條龍環繞其中,有的昂首探爪,有的扶搖直上,呼之欲出,巧奪天工。

除了上面所說的“三絕”,雍和宮內建築及裝飾都別有特色,比如其中的法輪殿呈十字形建築,殿頂仿西藏風格建立五座鎦金寶塔,有著濃厚的藏族建築特色,是漢藏文化藝術的結晶;又比如,宮中的四體文碑,碑文是清朝皇帝所撰的《喇嘛說》,記述了喇嘛教的來源和清朝政府對喇嘛教的政策,碑文用漢、滿、

蒙、藏四種文體書寫,體現了民族團結等等。雍和宮自1981年對外開放以來,每年都有上百萬中外人士前來燒香拜佛,參觀攬勝。如今的雍和宮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漢、滿、蒙、藏文化藝術的寶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918po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