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李純當皇帝的時候,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搔擾唐朝的邊境。
 
大臣們奏議,有人主張用過去的和親辦法,並說和親有五項好處而又不用破費金錢。
皇帝說:"
 
近來聽說有一位臣能寫詩,但他的姓氏很少見,不知是誰?"
 
宰相回答說,恐怕是包子虛、冷朝陽吧?都不是。
皇帝便吟誦了這首詩: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侍臣們回答說,這是戎昱的詩。京兆尹李鑾曾經要把女兒嫁給他,叫他改姓,戎堅決辭絕了。
 
皇帝高興地說:"我還記得他和一首《詠史》詩,此人若是在的話(戎昱卒於貞元年間),我一定叫他去任朗州刺史,朗州所轄武陵縣的桃源,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詩人到那裡一定會寫出很多的詩作。"
 
皇帝日理萬機,在議政時,又能引用這些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實在是讀書人的榮幸。
這首《詠史》詩是: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夫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皇帝笑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當年用和親的辦法,也太懦弱了。"
於是,大臣公卿們便不再議論和親的辦法了。
 
 
arrow
arrow

    o918po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