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看法有很多,在非洲發現了人類遠古的足跡。
因此,正統的理論認為人類的發源地在非洲。
但是,通過對非洲狒狒所攜帶的一種標誌基因的研究,可以斷定人類不大可能發源於非洲,至少,不會是發源於非洲的大陸地帶。
1976年,三位美國癌症專家在研究非洲狒狒身上攜帶的一種病毒時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他們發現在很久遠的年代,這種致命的、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曾在非洲的靈長目動物中引發了一種毀滅性的大瘟疫。
在與瘟疫進行慘烈搏鬥的過程中,非洲靈長目動物的體內逐漸培育出一種可以抵制該病毒的遺傳基因。
三位專家發現,儘管這種病毒後來逐漸失去了危險性,但曾起到抗病毒作用的那種遺傳基因至今仍存留在所有非洲靈長目動物的體內,而起源於其他地區(如亞洲和南美洲)的靈長目動物則不攜帶這種基因。
可以說,這種基因是所有非洲靈長目動物的一個「標記」。
通過研究,一些科學家發現人類體內並不存在這種基因,他們從這個有力的依據中得出結論,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並不在非洲,在亞洲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伊萊恩。摩根認為,僅僅根據在基因問題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並不能完全把非洲排除在外,她仍然認為後來進化成人類的那些古猿最初是生活在非洲叢林中的,只不過因為某種原因它們離開叢林來到了一個與大陸隔絕的水鄉澤國。
在那裡,它們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完成了向人類的進化,後來又回到了大陸之上。
為了給這一設想尋找依據,伊萊恩來到非洲進行考察。可以斷定,如果古猿們真的作過伊萊恩所設想的那種遷移,它們肯定是出於被迫,而不是出於自願。
它們不可能主動來到有水的地方開始學著吃力地站起身子過日子。儘管在許多年後它們的後代最終習慣了這種直立姿勢,但是當時的它們是不會情願放棄自己已經很適應了的叢林生活的。
同理,在完成第一次遷移之後的幾百萬年裡,那些古猿的後代已經適應了水中生活,當然也不會情願回到陽光灼人、猛獸橫行的陸地上去。也就是說,它們遷回陸地的舉動也是被迫作出的,儘管再過幾百萬年後,它們的後代又能過慣陸地生活了。
迫使古猿進行遷移的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沒有任何一片陸地的自然環境可以完全保持穩定不變,而在從坦桑尼亞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亞的東非大裂谷地區,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性更為明顯。
這種不穩定性的影響極為顯著,它意味著生活在這裡的任何物種要麼去頑強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要麼在環境變化時被無情地淘汰。
在非洲大陸,恰恰有這樣一個自然環境變化無常的地區,在這裡,環境的變化完全有可能促使生活在此的古猿作出伊萊恩所設想的那種遷移。
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在大約700萬年以前,當時還被森林所覆蓋的埃塞俄比亞北部阿法爾地區(在非洲大裂谷的北端)發生了地殼下陷,從而形成了一個內海。
這個內海的北端連通紅海,南端連通亞丁灣,它把一塊陸地從大陸分割開來,變成了一個島嶼。
後來,由於地質運動,阿法爾海的兩個出口都被阻塞,它變成了一個內陸鹹水湖。
在以後的幾百萬年時間裡,那個鹹水湖逐漸乾涸,最後成為一片鹽鹼地,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鹽鹼地層達幾千英尺厚的達納基勒沙漠。
今天,這片廣闊的鹽鹼地帶的東西為達納基勒高地,這就是當年被阿法爾海從大陸隔離出去的那個長滿森林的島嶼。
根據地質學家的上述分析,伊萊恩。摩根作出了這樣一個推測:在阿法爾海形成的時候,一群猿猴被隔離到了現在是達納基勒高地的那個島嶼上,並在這種獨特的環境下開始了向人類的進化。
正因為這裡與世隔絕,所以當那場瘟疫在非洲大陸的靈長目動物中肆虐時,它們才倖免於難,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沒有產生那種標誌基因的原因,也是它們的後代———人類———不具有這種基因的原因。
在海島上,當海水上升時,它們被迫過一種半水生的生活。後來,海水減退,達納基勒島重新與大陸連為一體時,它們又回到了陸地上。
由此可見,在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很可能會找到一些極具研究價值的化石。
這些化石作為考古學上的發現,也能為生物學家研究人類某些特徵的形成原因提供實物資料。事實上,近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注意力投向這一地區。
1995年12月,一群來自意大利和厄立特裡亞的科學家在鹽鹼度極高的達納基勒沙漠地區(以前為阿法爾海)進行了一次考察。他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塊頭蓋骨碎片化石,一塊髖骨碎片化石和一塊指骨化石。
經確認,這些化石的產生時間大約在200萬年以前,它們是在這一地區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一位科考隊員、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地理學家厄內斯托。阿貝特興奮地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海灣和半島:人類最早棲息的地方新西蘭奧克蘭半島和普倫提海灣如果從地理概念上來加以描述是鮮為人知的,但其文化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半島和海灣創造了最早的生命,進而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一片流動的水域就是一條連綿不絕的生命線,文明線。這三幀原始土著雕刻藝術作品彷彿確證著人類生命的文明進程。
Author :
因此,正統的理論認為人類的發源地在非洲。
但是,通過對非洲狒狒所攜帶的一種標誌基因的研究,可以斷定人類不大可能發源於非洲,至少,不會是發源於非洲的大陸地帶。
1976年,三位美國癌症專家在研究非洲狒狒身上攜帶的一種病毒時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他們發現在很久遠的年代,這種致命的、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曾在非洲的靈長目動物中引發了一種毀滅性的大瘟疫。
在與瘟疫進行慘烈搏鬥的過程中,非洲靈長目動物的體內逐漸培育出一種可以抵制該病毒的遺傳基因。
三位專家發現,儘管這種病毒後來逐漸失去了危險性,但曾起到抗病毒作用的那種遺傳基因至今仍存留在所有非洲靈長目動物的體內,而起源於其他地區(如亞洲和南美洲)的靈長目動物則不攜帶這種基因。
可以說,這種基因是所有非洲靈長目動物的一個「標記」。
通過研究,一些科學家發現人類體內並不存在這種基因,他們從這個有力的依據中得出結論,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並不在非洲,在亞洲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伊萊恩。摩根認為,僅僅根據在基因問題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並不能完全把非洲排除在外,她仍然認為後來進化成人類的那些古猿最初是生活在非洲叢林中的,只不過因為某種原因它們離開叢林來到了一個與大陸隔絕的水鄉澤國。
在那裡,它們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完成了向人類的進化,後來又回到了大陸之上。
為了給這一設想尋找依據,伊萊恩來到非洲進行考察。可以斷定,如果古猿們真的作過伊萊恩所設想的那種遷移,它們肯定是出於被迫,而不是出於自願。
它們不可能主動來到有水的地方開始學著吃力地站起身子過日子。儘管在許多年後它們的後代最終習慣了這種直立姿勢,但是當時的它們是不會情願放棄自己已經很適應了的叢林生活的。
同理,在完成第一次遷移之後的幾百萬年裡,那些古猿的後代已經適應了水中生活,當然也不會情願回到陽光灼人、猛獸橫行的陸地上去。也就是說,它們遷回陸地的舉動也是被迫作出的,儘管再過幾百萬年後,它們的後代又能過慣陸地生活了。
迫使古猿進行遷移的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沒有任何一片陸地的自然環境可以完全保持穩定不變,而在從坦桑尼亞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亞的東非大裂谷地區,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性更為明顯。
這種不穩定性的影響極為顯著,它意味著生活在這裡的任何物種要麼去頑強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要麼在環境變化時被無情地淘汰。
在非洲大陸,恰恰有這樣一個自然環境變化無常的地區,在這裡,環境的變化完全有可能促使生活在此的古猿作出伊萊恩所設想的那種遷移。
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在大約700萬年以前,當時還被森林所覆蓋的埃塞俄比亞北部阿法爾地區(在非洲大裂谷的北端)發生了地殼下陷,從而形成了一個內海。
這個內海的北端連通紅海,南端連通亞丁灣,它把一塊陸地從大陸分割開來,變成了一個島嶼。
後來,由於地質運動,阿法爾海的兩個出口都被阻塞,它變成了一個內陸鹹水湖。
在以後的幾百萬年時間裡,那個鹹水湖逐漸乾涸,最後成為一片鹽鹼地,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鹽鹼地層達幾千英尺厚的達納基勒沙漠。
今天,這片廣闊的鹽鹼地帶的東西為達納基勒高地,這就是當年被阿法爾海從大陸隔離出去的那個長滿森林的島嶼。
根據地質學家的上述分析,伊萊恩。摩根作出了這樣一個推測:在阿法爾海形成的時候,一群猿猴被隔離到了現在是達納基勒高地的那個島嶼上,並在這種獨特的環境下開始了向人類的進化。
正因為這裡與世隔絕,所以當那場瘟疫在非洲大陸的靈長目動物中肆虐時,它們才倖免於難,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沒有產生那種標誌基因的原因,也是它們的後代———人類———不具有這種基因的原因。
在海島上,當海水上升時,它們被迫過一種半水生的生活。後來,海水減退,達納基勒島重新與大陸連為一體時,它們又回到了陸地上。
由此可見,在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很可能會找到一些極具研究價值的化石。
這些化石作為考古學上的發現,也能為生物學家研究人類某些特徵的形成原因提供實物資料。事實上,近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注意力投向這一地區。
1995年12月,一群來自意大利和厄立特裡亞的科學家在鹽鹼度極高的達納基勒沙漠地區(以前為阿法爾海)進行了一次考察。他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塊頭蓋骨碎片化石,一塊髖骨碎片化石和一塊指骨化石。
經確認,這些化石的產生時間大約在200萬年以前,它們是在這一地區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一位科考隊員、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地理學家厄內斯托。阿貝特興奮地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海灣和半島:人類最早棲息的地方新西蘭奧克蘭半島和普倫提海灣如果從地理概念上來加以描述是鮮為人知的,但其文化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半島和海灣創造了最早的生命,進而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一片流動的水域就是一條連綿不絕的生命線,文明線。這三幀原始土著雕刻藝術作品彷彿確證著人類生命的文明進程。
Author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